作為行業的姣姣者日本,在多年的發展道路上有著獨特的技術和經驗,是值得國內廠商所借鑒和學習的日本從戰后國家重建開始發展工程機械,如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工程機械制造強國經次于美國。日本工程機械的發展可以看成是從進口替代到出口拓展再到供應全球,經歷了幾個明顯的發展階段。本文將分析日本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不同階段的特征進行說明,并以小松為例,剖析日企在行業發展進程中的戰略變化,最后將中日進行對比,為中國工程機械市場提供啟示。日本目前為僅次美國的第二大工程機械生產國。2016年日本工程機械產值達1.48萬億日元,同比下降9.6%;產量為35.8萬臺,同比下降5.9%;出口值1.19萬億日元,同比下降9.8%,整體呈小幅下降趨勢。目前日本的工程機械行業處于一種成熟的波動狀態,從歷史上看,行業經歷過快速上升、蓬勃發展的階段。日本工程機械行業與日本經濟發展狀態密不可分,經濟增長期也是工程機械行業增長期,經濟低迷期,工程機械也進入了新的調整期。挖機逐漸替代其他土方設備。隨著液壓技術的普及,挖掘機制造成本下降,在很多工程建設場景中替代了其他土方設備(以推土機和裝載機為主)。這也是由于裝載機和推土機機身較長,不太適用于日本的道路狀況。此外,液壓挖掘機生產邊際效益高于推土機和裝載機,企業更傾向于擴大挖掘機的生產規模。挖掘機和拖拉機的產量占工程機械產量總量的比值一直保持在70%左右,而挖機份額逐年提升,從1965年的15%一路提升至如今的65%,推土機與裝載機一路下滑從1965的60%到如今的6%。而挖機與推土機裝載機的比值從1:5變為了5:1,并有繼續攀升的態勢。
小挖比重不斷提升。在逐漸的發展過程中,小挖在挖機的產量比重不斷提升,逐漸超過大挖產量,近兩年差距更加拉大。一方面,日本道路及作業空間狹窄,小挖更適合作業。另一方面,隨著日本發展到一定程度,新建工程比例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修復工程,對小挖的需求量就超過了大挖。而正是由于這種國家的特殊性,日本小挖的技術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功能也更加齊全,在出口方面具有技術優勢。